原標題:中國“智外接式硬碟造”系列報道之十: 3D打印引領數字化“智造”
  國際在線消息(記者 卜衛軍):20多年前,3D打印技術在麻省理工學院誕生,隨著數字化技術不斷發展,如今,3D打印技術已經外接式硬碟被廣泛應用,去年首飛成功的中國新一代重型軍用運輸機——運-20在研製過程中就使用了這項技術;放眼世界,比利時的工程師利用3D印表機製造了一輛全尺寸賽車,名為“阿裡翁”,最高時速可達到141公里;最近,美國海軍利用3D打印技術在航空母艦上成功修複了受損“鷂”式戰鬥機。
  3D打印屬於快速成型技術的一種,它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,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,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,常用在模記憶體具製造、工業設計等領域。
  位於上海的3D打印技術創新中心正在著手進行醫葯生物方面的研究,希望憑藉自己的研究成果引發一場新的醫療革命,中心副主任路滕新手持一份人體竹北買房器官模型介紹說:“這是我們給上海第五人民醫院整復外科製作的一個真實的病人案例,病人拿到自己的模型之後也非常直觀地瞭解,醫生和病人直接的溝通非常直觀,不用像以前拿一個CT片解釋。”
  除了讓醫患間的溝通變得愈加清晰和順暢,應用3D打印技術,還有利於醫生與患者進行更好的術前分析SD記憶卡和規劃,降低手術風險。工程師李明表示:“通過打印出來的模型,醫生能更清楚地瞭解患者病變的位置,模擬地實行手術預案。”
  目前,由創新中心自主研製的3D植牙技術已經開始投入臨床,未來,創新中心將在醫院尋求更多的產業研發合作,路滕新認為:“我相信,可能在不久的將來,在醫院裡面像影像科一樣,將會有一個3D打印的科室,會有一個這樣的轉換過程”
  在北京,不久前,年僅12歲的男孩明浩罹患頸椎惡性腫瘤,病變的位置在頸椎的第二節,醫學上稱為樞椎,屬於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。如果不手術,他隨時可能會出現不可逆的脊髓損傷,導致癱瘓、呼吸驟停等危險。要救明浩,就要切除病變的樞椎,再植入替代的假體。而這次植入明浩身體的內植物是通過3D技術製作出來的,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主任劉忠軍表示:“(以前)我們用一個鈦網,裡面填充一些骨質,把它架到第一頸椎和第三頸椎之間,利用鈦網上面的孔洞擰個小螺釘上下連接一下,但是這個固定只能起個支撐作用,不太牢靠,抗旋轉、抗各種屈曲的能力都很弱。”
  1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m64rmcro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